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長笛


長笛的音色純淨、明亮,就如同其他管樂器一樣,在音色上,每個人仍有每個人自己的特色,有的甜美、有的溫暖、有的具有現代感、而有的人的音色或表現方式卻是帶有古典美,當然,也會跟長笛具有多樣材質有關,目前常見的製笛材料有:木質、鎳合金鍍銀、純銀、純銀鍍金、8~18K金、白金等等,非常多樣,而笛子的價格主要跟材質、手工程度、廠牌有關,廠牌方面的話國內目前大致上以日系的為主(Muramasut,Sankyo,Altus,YAMAHA),其次是美國(Brannen)及台灣手工(三鼎,GUO)。

  長笛的音域算是很廣,從中央C開始,可以吹奏三個八度的音程;它的低音域音色溫柔中帶有憂鬱的色彩,中音域的音色清澈而甜美,它的高音音色則尖銳而嘹亮。在吹奏上的難易度上,個人覺得是中音域<高音域。音色豐富、音域寬廣、快慢音符皆宜的長笛不僅適合獨奏,也在樂團合奏中扮演著重要的腳色,而且長笛是木管樂器裡最容易啟蒙的樂器,所以現在在國內學習長笛的人口也是非常地普遍。(ps.容易啟蒙不代表容易吹得好喔~ ^.^)

  曲目方面,古典樂各個時期都有很多專為長笛而做的作品,比較知名的像是莫札特的兩首長笛協奏曲、巴哈的詼諧曲及奏鳴曲,而在很多管絃樂曲中也可以看到長笛的表現,像比才的阿萊城姑娘組曲與卡門組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等等。不過,我滿喜愛長笛吹一些近代作品,像是Poulec的長笛奏鳴曲、Claude Bolling的長笛與鋼琴組曲或是一些Jass Music 等等,長笛可以表現的很好。

  長笛也有其他家族樂器,包括低音長笛、中因長笛與短笛,短笛在一般管樂團或管絃樂團都可以看到,而中低音長笛則較少見,要在長笛合奏團,或是重奏時才會看到。指法上與一般長笛相同,但是吹奏上的方式比較稍稍不一樣。

莫札特


札特有「音樂神童」之稱莫札特的父親來自德國的奧格斯堡 , 是宮廷的作曲家和副樂長 . 他一共有七個小孩 , 但其中五個都夭折了 , 只剩下莫札特和他的姊姊 .

當莫札特快學會走路的時候 , 便時常爬到鋼琴的椅子上 , 整天好奇的彈三度和弦 , 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音 . 不久之後,他也會拉小提琴了 , 所以時常跟全家人一起合奏 . 八歲時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 他的父親發覺了他不僅有音樂才華 , 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 , 於是放棄了為自己謀前途的計劃 , 傾全力讓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樂教育 , 同時也打算將此神童帶至各地宣揚。

因此他們一家人開始了歐洲之旅 . 首先到了慕尼黑 , 在公爵馬克斯米蘭御前獻奏 , 獲得了高貴禮物 . 到了維也納 , 立刻被召往仙布倫宮御前演奏 , 當然備受喝采 . 莫札特當時甚至在國王要求下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 . 由於維也納的成功 , 他父親乃計劃帶莫札特前往巴黎 . 當時巴黎是歐洲的文化中心 , 凡是任何人欲博得名聲 , 就非前往巴黎不可 . 1763年夏天他們又開始啟程 , 經過了奧格斯堡 , 曼海姆 , 法蘭克福 , 布魯塞爾 , 到了巴黎. 在法蘭克福演奏會上 , 德國偉大的先哲歌德也曾在此聆聽 , 他在日後的回憶錄中 大大讚揚莫札持的琴藝.

莫札特在這個時期接觸到了各地不同風味 , 不同型式 , 不同特色的音樂 . 這些經驗對他極為重要 . 他日後的作品融合了這些素材 , 故而有一種世界性 . 巴黎之後又到倫敦 . 在那裏結識了大巴哈的大子克利斯強 . 巴哈 , 莫札持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 之後再至荷蘭 , 結果得了天花 , 差點奪取他的視力及聽力 , 還好在半個月後痊癒 . 這一種旅行雖然使莫札持聞名遐邇 , 同時也學到了各地的音樂 , 可是對他的健康卻有害無益 , 莫札特之所以英年早逝 , 這樣的工作過度有必然的影響 .

莫札特回到了家鄉薩爾斯堡後只住了十個月又往維也納去了 . 到了維也納他開始日夜不停的作曲以應付他人 , 他後來應聘為薩爾斯堡吉廷樂長 , 但沒有薪水 . 不久他又與父親前往義大利 , 在羅馬的教堂他聽到一首九聲部的慈悲經後就將音樂背起來 , 回到旅館時將樂譜全部抄錄下來 . 到了第二個禮拜 , 莫札特將這些譜夾帶在帽子裡再到教堂去聆聽此曲,結果只發現少部份的錯誤而已 . 因為當時教會是嚴禁抄寫樂譜的 , 這件事傳開之後羅馬人便要求他公開在 一個音樂會場合中唱唱看 , 結果莫札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確的唱出 , 使眾人都嚇一跳 , 轟動了羅馬 , 因此還榮獲教皇頒發黃金馬刺十字勳章, 從此他常在信尾簽上 騎士 .

當莫札特遊遍了歐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後 , 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職業 , 但他去維也納與慕尼黑都是敗興而歸 , 只好在薩爾斯堡待了兩年半之久. 在薩爾斯堡他的情況愈來愈糟 , 與大主教關係愈來愈壞 , 終於在一次口角後他辭去了工作 , 由母親陪他同去維也納 . 到了巴黎後母親瘁然去世 , 這對他的打擊十分大 , 他在那兒寫了幾首曲子 , 也相當成功 , 但曲中強烈流露出他對母親的懷念與痛苦.

莫札特戀人無數 , 只是都不長久 . 真正令他燃起愛火的是韋特 . 愛羅西亞 . 在多重波折及莫札特舉棋不定下 , 愛羅西亞最後與康絲坦茨結婚 . 她對於莫札特宏大的志願和音樂世界她一點也無法理解 . 在她而言莫札特只是個愛自己和會賺錢的男人而已 . 康絲坦茨顯然非一位好妻子 , 持家不嚴 , 揮霍無度 , 儘管莫札特很努力地工作 , 一家仍是處於窮貧之中 . 莫札特去世後 , 康絲坦茨便改嫁給顧問官尼森 .

莫札持在維也納成功後又開始忙起來了 , 有時教音樂 , 有時拜訪名士 , 開音樂會 , 參加集會 . 但他的生活並不安定 , 還是沒有人固定雇用他 , 加上他不會用錢 , 而妻子康絲坦茨沒事就買新衣或外出大吃 , 搞得莫札特必須日日夜夜作曲來填補她的消費 , 這種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變 .

莫札特的作曲方式很難為一般人所想像 . 因為他天生是一位音樂天才 . 例如唐 . 喬望尼的序曲就是首演的前晚在聽著阿拉伯神燈故事而靈感大發寫出的 . 還有一次 , 他答應了別人寫一首三重奏曲 , 但他又想去玩滾球 , 因此他決定一起完成 . 他一面玩球一面譜三重奏曲 . 輪到他時就去玩滾球 , 下場之後就埋頭作曲 , 竟然也完成了一首優美的曲子 . 莫札特隨時隨地可以作曲 , 不論走路或與別人談話 , 他的腦子總是不停地作曲 , 不停地幻想 . 特別是坐在馬車上的時侯 , 莫札特的童年有很多時間都在馬車上度過 , 因此馬車奔馳的轆轆聲特別容易在他腦中化成美妙的節奏與旋律 .

從布拉格回到維也納後宮廷作曲家葛路克去世 , 皇帝任命莫札特為作曲家取代葛路克的職位 . 莫札特當然高興不巳 , 可是這份近乎名譽的職位並無固定收入 . 莫札特似乎總是這樣的命運 .

1791 年 莫札特完成歌劇魔笛.

魔笛於 1791 年 9 月 30 日首演時大為轟動 , 為了答謝觀眾的愛護 , 他親自指揮 . 莫札特在魔笛接近完成之時的 1791 年 7 月的某一天半夜突然來一位身披黑色披風的男子請他寫一部安魂曲 , 莫札特當時嚇了一跳 , 認為這位男士是死神 , 但因為實在缺錢用 , 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或許是預感死之將至 , 也或許是這位黑衣人的安魂曲委託事件 , 魔笛的後半段曾經出現過類似安魂曲的曲風 . 由於魔笛的成功 , 莫札特差點忘了這件事情的約定 , 突然一夜那名男子又再度出現來催促他早日完成 , 後來才知道這位灰衣男士是瓦賽克伯爵的僕人萊特蓋普 . 這位公爵就是有將別人的作品當做自己創作發表的可恥習性 , 後來伯爵在妻子的忌日親自演奏莫札特所作的安魂曲 , 萊特蓋普則是伴奏者 .

莫札特對此人此事感受到強大的壓力 , 日日夜夜都在思索著安魂曲的歌詞 , 因為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健康 , 再加上常常夜裡作曲的苦工 , 他的身體更加嬴弱 , 這時他巳感覺到他在為他自己作一首安魂曲了 . 到了11月 , 莫札特己病得無法起身 , 不過他仍未放棄自己的這份責任 , 依然照樣工作 . 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莫札特常常一邊流淚一邊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惡化,終於在十二月四日夜晚寫到第三部續唱的第六曲目第八小節時 , 莫札特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再繼續提筆了 . 他覺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 , 立即招呼弟子朱斯麥瑞前來枕畔 , 指示曲子的未完部份 .12 月5 日 0 時 55 分莫札特終於撒手西歸 . 莫札特死後 , 未完的安魂曲由朱斯麥瑞繼續完成 .當他死時家中分文不剩 , 只好把他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遺體首先放在當初他與康絲坦茨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前往墓園 , 但因遇到暴風雪 , 送葬的人只好半途折返 , 只留下莫札特孤單地被埋在無名墓園內 . 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永遠無法找到了 . 因此莫札特之墓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

過了很久 , 當世人公認莫札特為曠古未有的偉大音樂家時才動員在墓園作調查挖掘 , 結果仍是無功而返 . 最後只好隨意選個地方替他立了個墓碑 , 算是對他的敬仰 . 他的弟子朱斯麥瑞也遵照了莫札特的願望把安魂曲補寫完畢 , 以後每逢後世紀念莫札特時都是演奏此曲 , 聽者無不動容 .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貝多芬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

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他的音樂正反映了他的人生高尚清純、形式完美,沒有絲毫混濁的成分。我們聽聽他著名的「C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便可以明白,這首曲子與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協奏曲並稱為三大小提琴協奏曲。雖然氣勢嫌弱,但是就像一粒新鮮成熟端莊的果子,仍為一首完美的浪漫派協奏曲。

孟德爾頌二十歲時,接受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的聘請,首次赴英國旅行,接著又至義大利、瑞士、法國等地訪間,這種旅行對於感受性強的音樂家而言,在作品創作上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著名的「芬加爾山洞」便是於此時完成。據英國人說是因為孟德爾頌在芬加爾看到了這個大山洞的奇景而引起作曲的靈感。他自己還不滿足的說道:『真遺憾,我不能把魚脂、海鷗、鱔魚的香味用音樂來表達.....』,後來華格納聽這首曲子而批評道:「他是第一流的風景畫家。」華格納是否知道孟德爾頌本身就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畫家呢!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花了較多時間才完成,是前往蘇格蘭旅行時所寫。明朗清新的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為滯留於羅馬時所寫。生長於北歐的孟德爾頌,感到地中海的陽光是那麼光輝燦爛而耀眼,於是他自己認為「義大利交響曲」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成熟的。

孟德爾頌二十七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翌年與賽希兒.蘇菲.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三十四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一所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他的作曲活動雖然很有貢獻,但是創辦學校以及介紹巴赫的作品則功勞更彰顯。巴赫死後其作品便完全為世人所遺忘,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馬太受難曲』,使人們再度認識巴赫。但孟德爾頌自己因為過於操勞,健康受損,竟以三十八歲之英年與世長辭。

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四十九首優美的鋼琴獨奏曲集「無言歌」,尤以作品六二之六『春之歌』,及作品六七之四『紡織歌』,非常清新可愛。根據海涅的詩所寫的歌曲『乘歌之翼』,常被選入學校的音樂課本中頗受人歡迎。大家最熟悉的便是「結婚進行曲」,這是莎士比亞樂劇「仲夏夜之夢」裡的一首曲子,其旋律優美,人人會哼。

孟德爾頌的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他的音樂也都是愉快的旋律,沒有多大的深度。德布西說他是「瀟灑安逸的公證人」,一半也是出於嫉妒心吧。孟德爾頌可說是浪漫派花園裡出類拔萃的一枝花。

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法國號


法國號(或稱圓號)的名字乃是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而其發展更是起源於德國,和法國並沒有很深的淵源,因此正確地說來,法國號應該改稱德國號才是。一般說來,現在較常用的法國號依調性來分可分為F調,降B調及雙調三種。



法國號是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樂器。從最原始的獸角製號角到今日最進步的雙調轉閥式法國號,已經歷經了千百年的演進過程;而其廣泛的用途與美妙的音色,也使得法國號成為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管樂器之一。不論做為樂團中的一分子,或是做為獨奏用樂器來說,法國號都有它獨特而不可忽視的魅力。



人類最早的樂器都來自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材料,法國號自不例外。法國號的前身是一種用獸角製成的弧狀彎管,將獸角挖空後,用嘴唇在獸角的尖端用力一吹,便會發出十分響亮的聲音。人們也發現,假使改變吹奏時嘴唇的壓力,還可以使號角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音。日後,隨著科學與工藝的進步,獸角也由金屬取而代之,法國號因此定型成今日所見的圓弧狀的模樣。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小號


近代最常見的小號為B♭大調小號(降B大調),亦有C,D,E♭,E,F,G和A調的小號,也是銅管樂器當中音域最窄的樂器。而管弦樂團中最常見的是小號譜為C調,因此小號手需轉用C調小號或使用其他調的小號然後轉調;而C調的小號管身較短,吹出的音色較嘹亮。

自然號(natural trumpet):小號的前身,僅能吹奏泛音,無法演奏半音階。
小號(trumpet):即常見的降B調標準小號。
袖珍小號(pocket trumpet):也是降B調小號,管長相同,但號口(bell)口徑一般來說稍小,管身彎曲也更多。偶可見於爵士樂演奏。
短號(cornet):一般亦以降B調為使用主流。音色較小號柔美,受早期音樂家喜愛。唯今由於與小號差異太小,多被小號替代,然於英法等地仍有正統的短號演奏流派,主要見於短號獨奏以及銅管樂團。
註:於臺灣地區,則因歷史上受美國文化影響較深之故,以美式進行樂曲的小號音色較為普及。

高音小號(piccolo trumpet):較小號高八度,音色瞭亮,常用於古典曲目中。有多種調性。
高音短號(piccolo cornet):少見,歐陸較常用。
富魯格號(Flugelhorn):或有譯為柔音號者,亦小號家族之一,音色遠較小號柔和為其特色。1990年後之爵士樂亦常用此樂器。
另有室外行進樂隊用的系列樂器,本篇不敘。

舒伯特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生於奧國維也納,父親是小學校長,舒伯特是五個兄弟中的老四。全家人都喜歡音樂,經常演奏三重奏或四重奏。

他一開始是向父親和哥哥學彈鋼琴,不久就拜維也納合唱指揮家霍爾采學聲樂、小提琴和鋼琴。

由於舒伯特有優美的童聲女高音歌喉,十一歲時經過嚴格考試被錄取為維也納宮廷兒童合唱團團員(現今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舒伯特在合唱團裡除了演倡外,也加入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不久被推薦為副指揮。從這時期起,他已開始寫作歌曲、四重奏與鋼琴曲。可是父親卻反對他走音樂家的路,後來好不容易肯定他的才華,才准許他自由地學習。

舒伯特十六歲時變聲,此時通常必須退出合唱團,可是由於有作曲才能,獲准再留團一年,繼續專研作曲。

後來,舒伯特就進入父親的學校當教師,但課餘還是熱衷於作曲。十七歲時接受兵役體檢,由於他很矮(不足一五0公分),而且又近視很深,於是免服兵役。以後則繼續往音樂之路發展,並辭去教職。

舒伯特非常尊敬德國偉大詩人歌德,他曾為歌德的很多詩譜曲。

舒伯特也非常敬仰貝多芬,在得知貝多芬生病時,馬上前往探病,但因生澀,把一首歌譜呈給這位前輩後就離開了。這是發生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的事。貝多芬只看了一頁就發出了感歎之聲:「舒伯特所作有神的閃光。舒伯特有我的靈魂,他會名聞全世界的。」只過了一星期,貝多芬就去世了。在盛大的葬禮中,舒伯特是靈柩的執紼者之一,一直隨著貝多芬的遺體走到墓地。

不料一年後,舒伯特也在維也納郊外弟弟的家,因腸霍亂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一歲。在他去世前不久,第一次舉辦清一色是舒伯特作品的最後演奏會,獲得很高的評價。

因舒伯特的願望,他的遺體就葬在貝多芬之墓旁。墓碑上刻著:「死神在這裡埋藏了豐富的瑰寶,以及更美更多的希望。」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我的偶像小喇叭音樂家

優雅的小喇叭

好聽的小喇叭音樂

小喇叭影片

這是小喇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