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他的音樂正反映了他的人生高尚清純、形式完美,沒有絲毫混濁的成分。我們聽聽他著名的「C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便可以明白,這首曲子與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協奏曲並稱為三大小提琴協奏曲。雖然氣勢嫌弱,但是就像一粒新鮮成熟端莊的果子,仍為一首完美的浪漫派協奏曲。

孟德爾頌二十歲時,接受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的聘請,首次赴英國旅行,接著又至義大利、瑞士、法國等地訪間,這種旅行對於感受性強的音樂家而言,在作品創作上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著名的「芬加爾山洞」便是於此時完成。據英國人說是因為孟德爾頌在芬加爾看到了這個大山洞的奇景而引起作曲的靈感。他自己還不滿足的說道:『真遺憾,我不能把魚脂、海鷗、鱔魚的香味用音樂來表達.....』,後來華格納聽這首曲子而批評道:「他是第一流的風景畫家。」華格納是否知道孟德爾頌本身就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畫家呢!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花了較多時間才完成,是前往蘇格蘭旅行時所寫。明朗清新的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為滯留於羅馬時所寫。生長於北歐的孟德爾頌,感到地中海的陽光是那麼光輝燦爛而耀眼,於是他自己認為「義大利交響曲」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成熟的。

孟德爾頌二十七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翌年與賽希兒.蘇菲.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三十四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一所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他的作曲活動雖然很有貢獻,但是創辦學校以及介紹巴赫的作品則功勞更彰顯。巴赫死後其作品便完全為世人所遺忘,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馬太受難曲』,使人們再度認識巴赫。但孟德爾頌自己因為過於操勞,健康受損,竟以三十八歲之英年與世長辭。

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四十九首優美的鋼琴獨奏曲集「無言歌」,尤以作品六二之六『春之歌』,及作品六七之四『紡織歌』,非常清新可愛。根據海涅的詩所寫的歌曲『乘歌之翼』,常被選入學校的音樂課本中頗受人歡迎。大家最熟悉的便是「結婚進行曲」,這是莎士比亞樂劇「仲夏夜之夢」裡的一首曲子,其旋律優美,人人會哼。

孟德爾頌的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他的音樂也都是愉快的旋律,沒有多大的深度。德布西說他是「瀟灑安逸的公證人」,一半也是出於嫉妒心吧。孟德爾頌可說是浪漫派花園裡出類拔萃的一枝花。

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