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聖桑



1835 年 10 月 9 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出身於諾曼第附近的貧苦農家,母親是水彩畫家。父親在聖桑兩個月大時去世,聖桑由母親和伯母共同撫養,伯母是音樂家,於聖桑兩歲半時開始教他彈琴。

聖桑擁有驚人的音樂天份,五歲時寫出附有鋼琴伴奏的歌曲,七歲開始跟隨史塔馬替學琴,並和馬雷登學作曲,十歲時和比利時的小提琴家貝塞姆斯合作演出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幾個月後更舉辦首次鋼琴獨奏會,演奏曲目包括巴哈、韓德爾、莫札特及貝多芬等人的作品。1848 年進入巴黎音樂院選修風琴和作曲,隔年獲得院中風琴比賽第二名,1851 年更獲得首獎。1852 年首次競爭羅馬大獎時失利,不過稍後以一首聖賽酉里頌歌得到巴黎聖賽西里音樂協會首獎,該曲並於同年十二月演出。

這一年聖桑還認識了李斯特,兩人結為好友,李斯特的音樂對聖桑日後的創作影響很大。1853 年從音樂院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到聖梅麗教堂擔任風琴師。1853 年發表第一號交響曲,1856 年完成第二首交響曲,不過後來他卻捨棄了這首曲子。

1857 年獲聘為瑪德林大教堂風琴師,1861 年出任尼德麥爾音樂學校鋼琴老師,這是聖桑一生中唯一從事的正式教職,佛瑞當時便曾受教於聖桑門下。

1864 年第二度角逐羅馬大獎再次失敗。1865 年完成第一齣歌劇,之後又陸續寫了 " 黃衣公主 " 等幾部歌劇,不過初演時成績都不理想。1868 年獲頒法國政府榮譽勳章,表彰他對法國樂壇的貢獻。

1875 年聖桑寫了最著名的歌劇 " 參遜與黛麗拉 ",不過遭巴黎歌劇院拒演,首演拖至 1877 年在李斯特的支持與指揮下於威瑪演出。

1875 年結婚,婚後三年的某一天長子不慎從窗台上落地身亡,幾個星期後次子也突然夭折。接連失去兩個孩子,他認為是因妻子疏於照顧,因此決意不再與妻子共同生活。同年聖桑利用和妻子度假的機會偷偷地溜走,妻子發現聖桑失蹤後以為是發生了意外,幾天後收到了聖桑來信表示決定永遠不再回到她身邊了。

1881 年聖桑入選為國家藝術院院士,巴黎的各大歌劇院才開始主動表示樂意演出他的歌劇作品。1883 年,歌劇亨利八世首先登場,1892 年參遜與黛麗拉也終於在巴黎演出,極為成功。

1886 年完成了 C 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由倫敦愛樂交響樂團舉行首演,是聖桑為了追念李斯特而寫的作品,除了在結構上與傳統交響曲不同外,更別出心裁的運用鋼琴與管風琴。這首曲子推出後大受歡迎,成了聖桑所有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

1893 年獲英國劍橋大學頒贈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事實除了音樂外,聖桑也曾深入鑽研天文學和物理,是位業餘科學家。此外他也寫詩、寫劇本、寫評論文章,寫哲學著述,而且精通多種語言,所以聖桑在音樂家當中可算是最博學的一位。

聖桑一生酷愛旅行,足跡遍佈全球,他曾數度旅居北非,而阿爾及利亞組曲及非洲幻想曲就是描寫他對北非的印象,另外他也曾訪問中南半島。 1960 年聖桑首次造訪美國,並舉行了多場音樂會。1916 年應法國政府邀請,代表法國出席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 ─ 太平洋博覽會,二度遊美,此行他還順道遊歷了南美洲各國。

1920 年,85 歲的聖桑仍然到希臘及阿爾及利亞旅遊。1921 年冬天前往阿爾及利亞避寒,卻突然去世於異鄉,遺體被運回巴黎安葬,葬禮極為盛大而隆重。

普羅高菲夫



普羅高菲夫是俄國鋼琴家和作曲家,是俄國最偉大和多產的作曲家之一。於1891年4月23日出生於南歐俄屬的鄉下宋所夫卡(Sontsovka);1953年3月4日死於莫斯科。在他六歲時就已經顯露出極高的音樂才華,那時候就能夠作曲並且舉行全場的鋼琴獨奏會。九歲時已經開始創作歌劇 即三幕歌劇【巨人】。

 在1902年將自己的歌劇作品編成管弦樂組曲,名為荒島(Desert Island)。這時的她已經開始與明師葛立爾(Gliere)學理論。後來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主修鋼琴和指揮,師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李耳道夫(Liadov)、維多(Wihtoe)及尼克拉才利普寧(Nikolay Tcherepnin)學習理論與作曲。他同時也是當時著名鋼琴家艾希波夫(Annette Essipov)的得意門生。 他學生時期的作品喜歡用一些不諧和音,非常刺耳,旋律也會突然不合理的轉調,似乎是開玩笑一般,使老師們感到頭痛,因此以音樂叛徒而出名。但是大家還是不得不承認他是個音樂的天才。

 1914年23歲,離開音樂院時獲得最高的鋼琴獎章,並同時得到了作曲、指揮和鋼琴三張文憑。有次在參加學校舉辦的魯賓斯坦鋼琴比賽時,他不依照規定彈奏古典樂曲卻要求表現自己所做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經過了一番的爭論商討後,評審們勉強的允許他準備好樂譜試彈一次,沒想到他演奏得出神入化,精彩無比,震撼了全場,因此而得到首獎 - 一台大型演奏用平臺琴。後來又以幾首鋼琴作品及1916年發表的大規模交響樂賽西亞人組曲(Scythian Suite),1918年發表最出名的【古典交響曲】等作品風靡全國,使他成為一流的作曲家。

 不久俄國大革命擾亂了他的生活,1918年秋天27歲的他離開俄國旅行到倫敦、巴黎和日本再轉往美國,這期間他以開鋼琴演奏會、寫作芭蕾舞曲和歌劇來維持生活。1921年12月30日,芝加哥歌劇協會推出了他的四幕歌劇【三只橘子之愛】(The Love of Three Oranges)。該年五月,戴爾基列夫的俄國芭蕾舞團(Diaghilevs Russian Ballet)在巴黎演出他的歌劇【小丑】(The Buffoon)舞劇。1921年定居巴黎,自此聲名遠播。

 1927年一月遷回俄國定居直到逝世。當他回到俄國時政府當局和音樂家都熱烈的歡迎他,使他成為最受尊敬、待遇最高的首席作曲家。他的性格這時也漸趨成熟,作品的旋律已較抒情化,風格也不似以前那般嘲諷、淘氣和尖銳了。雖然俄國政府控制人民出入國境很嚴格,但對普羅高菲夫特別的優惠,因為他仍然可以自由的的進出訪問歐美各地。

1928年他根據杜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的小說【賭鬼(The Gambler)】而寫的歌劇完成。同年完成了一首鋼琴五重奏,並預定在義大利的Siena舉行"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eoeity of Contemporary Music)年會中演出,但由於作者未能到席而取消。歌劇【賭鬼】在1929年4月29日,於布魯塞爾的蒙納埃劇院(Theatre de la Monnaie)初演。大指揮家盟都(Monteux)在同年五月17日指揮演出他的第三號交響曲。他的【嬉戲曲(Divertimento)】也在同年演出。他同時受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委託創作了他的第四首交響曲。這首交響曲是為了慶祝波士頓交響樂團成立五十週年而做,在1930年11月30日,由庫瑟威斯基(Kussevitsky)指揮演出。

1932年10月31日,他與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自己的第五首鋼琴協奏曲。12月李法(Sergey Lifar)在巴黎演出他的芭蕾舞劇【在波麗星】(On the Borysthenes)。

1934年四月,【交響之歌】(Symphonic Song)由莫斯科愛樂協會演出。七月在莫斯科發表了管弦樂組曲【基傑少尉】(Liewtenant Kizhe)。

1935年八月,完成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1936年六月,完成了童話故事【彼得與狼】音樂劇。曲中他已近乎音樂欣賞主持人的姿態來介紹交響樂中的樂器給年輕人。

 
二次大戰時他做了很多充滿愛國熱誠的進行曲、清唱劇與交響曲等,但卻在戰後被俄共當局與樂評家攻擊他的音樂落後腐化,嚴厲的清算他,要他改變曲風,可是他卻堅決的拒絕了,仍然以自己的風格作曲。直到1953年去世,享年64歲。五年後俄共轉變了態度並追贈他最高榮譽的列寧獎章。

蒙台威爾第



蒙台威爾第 l567年5月15日生於克雷蒙納(Cremona),為家中長子,一個位於義大利北部波河沿岸,以製造小提琴著稱的小城。父親寶達沙(Baldassarre Monteverd)是一位化學家,後來受訓成為合格外科醫師,但一生不善理財。蒙台威爾第幼年喪母,父親再娶。不幸第二任妻子也早逝,當蒙台威爾第年僅15歲時,父親已經娶第三任妻子。由於克雷蒙納擁有優良的音樂傳統,蒙台威爾第從小即耳濡目染,並大約於1576年加入克雷蒙納大教堂的樂隊,並極可能在此接受小學教育,就在這個年紀,蒙台威爾第在擔任克雷蒙納大教堂樂長的老師影響下,出版他最早的作品 :《神怪小曲集》,後來寫過一些牧歌,並以演奏提琴為生。以一個作曲家和牧歌創作者而言,當時他還算小有名氣。

 1582年,年僅十五歲的蒙台威爾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四聲部聖樂曲」,在作品中已可看見蒙台威爾第對音樂的領悟力與天賦。1589年,蒙台威爾第前往倫巴底市,並結識了米蘭參議院主席里卡笛(Giacomo Riccardi),原先希望藉此機會能夠遞補米蘭教堂樂團指揮的空缺,但最後仍未能如願。次年,蒙台威爾第前往曼圖亞(Mantua)尋找工作職位,由於當時的文森佐.貢札哥公爵喜好藝術,並且大力推廣,使的蒙台威爾第能在此發揮長才。1595年,蒙台威爾第隨公爵出征,這段旅程中蒙台威爾第大開眼界,增長許多見聞,同年,回到曼圖亞後不久,宮廷樂團指揮去世,蒙台威爾第原先寄望可以因此當上指揮一職,然而他再度獲得失望的結果。


 1590年受聘進入曼圖亞公爵府中工作,首先擔任提琴手,1602年起擔任唱詩班指揮。這一段時間蒙台威爾第過著愜意、充實的生活,除了創作了許多教堂音樂,並且在公爵的贊助下出版自己的作品。公爵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還允許他自由自在地寫自己喜歡的音樂:歌劇。 1599年五月,蒙台威爾第與克勞蒂亞.卡塔尼奧在曼圖亞舉行婚禮,然而婚後不久,蒙台威爾第再度與公爵外出旅行。在這段旅程中,蒙台威爾第一路上雖然身體不適,然而他在旅程中獲得複音音樂的重大啟示,算是滿載而歸。回到曼圖亞後,蒙台威爾第的生命開始有了轉機,1601年,蒙台威爾第的長子誕生,更獲得宮廷樂長的職位,可謂雙喜臨門。

 好景不常,蒙台威爾第四十多歲時連遭不幸。1607年,與他感情甚篤的妻子去世,讓他精神大受打擊,不得不修養數年;而後賞識他的文森佐公爵猝然逝世,並由其子法蘭西斯科(Francesco)繼位公爵,他在1612將蒙台威爾解僱,只好傷心的回到克雷蒙納。他失業了一年,這一年中他與雙親同住,還遭受祝融之災,將他十二部歌劇的樂譜全部燒毀。1613年蒙台威爾第到了威尼斯,正當蒙台威爾第正在猶豫的當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樂團的指揮去世,蒙台威爾第受召前往,在接受試聽演出後,隨即被授與樂團指揮一職,蒙台威爾第在威尼斯終於發現自己的價值,並獲得肯定。其後蒙台威爾第在威尼斯定居,不僅享有豐厚的待遇,亦受到宮廷的重視,並在此完成了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擔任這個職位直到去世。

 1643年,蒙台威爾第於威尼斯與世長辭。隨著巴洛克時期的來臨,蒙台威爾第的音樂很快的消逝於巴洛克音樂中,甚至遭世人遺忘。直至三百年後的近數十年,才再度為後世所發

荀白克

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死於美國洛杉磯。他是奧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音樂教育家。1941年入籍美國,為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荀白克的一生,從未進過正式的音樂院,是一個自學有成的音樂家。1894在他20歲時,機緣遇到了亦師亦友的哲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 隨他學習對位法。在音樂創作上才真正發揮了最大的影響力。1897年推出一首弦樂四重奏和多首歌曲。以為他人作清歌劇配樂賴以維生。1899年作,<昇華之夜>(Verklarte Nacht),1900年著手創作<古勒之歌> (Gurrelieder),二者都屬於華格納以後的浪漫主義風格。荀白克因<古勒之歌>第一部份之成就,並經理察- 史特勞斯推薦,而獲得史坦音樂院教席及講學金。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音詩 <佩莉雅與梅筣桑>( Pelleas und Melisande)。
 

1903年,返回維也納,在羅賽(Rose)四重奏團排演他的室內樂作品時,結識了馬勒 (Mahler) 。荀白克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包括魏本 (Webern)、貝格(Berg)、魏勒玆 (Wellesz)、艾爾溫.史坦 (Erwin Stein) 等人,這群學生皆終身追隨不渝。


  1904年,荀白克與哲林斯基等一群年輕的作曲家們組成了「創樂協會」,放手於新音樂的推展,而演出了不少新派的作品,也在此時露出了他的叛逆性格,創作開始偏離航道,打響了他的知名度,引來了許多才氣洋溢的青年。在1903-07年的作品中,荀白克將半音和聲發揮的淋漓盡致,音調結構愈來愈無法捉摸,直到1909年,op.11為鋼琴的<3首小品> (3 pieces)和連篇歌曲<空中花園之篇>(Das Buch der hangenden Garten)中, 他的無調性始發展完成。這二部作品演出時遭到反對者強烈的批評,和擁護者同等強烈的歡呼。1911年出版名著和聲學論.(Harmonielehre)在此同時,他也用畫筆發展出動人的「表現主義」風格。1912年為女演員艾伯汀娜.齊默(Albertine Zehme)作<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這是一部為口白體風格朗誦和室內樂合奏團的作品,此作品在維也納的演出激起更多的批判<5首管絃樂曲> (5 Orchestral Pieces)也在同年首次在倫敦完整演出。
 

1918年在維也納成立「私人音樂表演協會」,謝絕評論家參加,事先不公佈節目內容,禁止鼓掌。
1913-21年間,創作極少,下一批作品是1923年的<5首鋼琴小品> (5 Piano Pieces , op.23) <小夜曲 > (Serenade,op. 24)這二部作品向世人引介了『用十二個音作曲的方法』,這是荀白克用以組織無調性音樂的記法。而鋼琴<組曲>(Suite,op.25),是第一部完全用十二音列方法寫作的樂曲。在採用這一系列革命性手法的同時,荀白克也重新嚴格運用傳統曲式。
 

1925年,應邀去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教授作曲,直到1933年被納粹解職,同年並離開德國。1933年在巴黎重新皈依依猶太教,移居美國,定居洛杉磯。1936-44年執教於加州大學。這時宣佈將其姓由德文的Schonberg改為Schoenberg此後十八年間,時而用十二音列,時而用有調性風格作曲,追隨者大為驚愕,他卻處之泰然。他說每一個作曲家都可改變其風格以適應創作需要和目的。同時修訂舊作,作若干首宗教曲。並繼續進行在歐洲時擱置的二大計劃----神劇約伯的弟子和歌劇摩西與阿倫。但前者始終沒有完成,而後者則僅完成3幕中的2幕。摩西與阿倫在他死後始上演,雖然到1951年他只寫了第3幕中的幾個小節,但全劇效果卻感人至深。

帕海貝爾



1653年9月1日生於德國紐倫堡,1706年3月9日逝世於紐倫堡。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帕海貝爾在西洋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今,他的作品也都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西風費盡心思想找出有關他的圖片但就是遍尋不著。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哈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為什麼他會對巴哈有那麼大的影響是因為他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巴哈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 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當了好幾個教堂的風琴師。他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七十八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他年輕時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就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九日,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

 
1673年追隨他的老師普倫次到維也納擔任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維也納是個天主教國家,他也因此接觸到了德國南部和義大利的天主教音樂作品,在普倫次的影響下,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意大利風格。 之後他進入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他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然後來到了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 還必須提供聖歌的前奏曲,不能即興亂彈。因此,他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便是在這個階段,而且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28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為他生下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 他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的父親 去世之後,這位長兄就負責教育巴哈音樂,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福特(Erfurt),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佳(Stuttgart),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在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他的老師魏克過世,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他寫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他的兩個兒子Carl 和 Wilhelm Hieronymus也都是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是美國早期的移民者,後來都逝世於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

(感謝本站樂友Franz熱心提供三張珍貴照片,上圖居中者為帕海貝爾)

 帕海貝爾的音樂

帕海貝爾在西洋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 ,他的重要性在於影響巴哈音樂的發展。 他的重要作品是風琴曲 ,特別是他的聖詠前奏曲 ,「卡農」 更是耳熟能詳的名曲,大約在1680年完成,原本只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工整精緻,「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 。

德布西



印象主義原指畫家的畫作不著重於具體精細地描繪,而強調光影微妙變化所帶來的主觀感受。德布西受印象畫派畫作的影響與啟發,音樂風格不以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或完整樂曲架構為主要訴求,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因此他的音樂在旋律架構上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朦朧的印象。儘管德布西本人並不是很喜歡印象派這個稱呼,但世人還是稱他所寫的音樂是印象派的音樂。

1862 年 8 月 22 日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小城聖杰爾曼。父親在城中經營一家瓷器店,不過在德布酉出生後不久就結束了生意,舉家遷到巴黎並在一家公司裡擔任職員,因此德布西的幼年是於巴黎度過。

德布西祖先中有人從事農耕、有人從事工匠、也有做小生意的,但跟音樂從無任何關係,因此雖然德布西從小就顯現音樂天份,但並未引起家人注意,直到別人提醒,父親才開始讓他跟隨一位義大利音樂家接受音樂教育,不過父親從未想過要他成為音樂家,他一直希望德布西長大後能當水手,甚至曾考慮等德布西再大一點,就送他到航海學校讀書。

1871 年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德布西被送往生活費較低的坎城並寄住於嬸嬸家,在那兒遇到了蕭邦的學生弗羅維爾女士,她發覺了德布西的音樂天賦後便開始教他彈鋼琴。由於弗羅維爾女士為德布西打下了良好基礎,才使德布西能於 1873 年以11 歲稚齡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

德布西在音樂院中學習作曲及鋼琴,曾多次贏得學校鋼琴比賽的獎項,但在樂理方面,他一直是個讓老師頭痛的學生。他很早就顯示出對非正統和聲的獨特見解,在他的作業中經常出現違反規則的不尋常和聲,這使他獲得了 " 傳統破壞者 " 的稱號。由於擁有強烈的反叛性,老師始終認為德布西是位不堪造就的學生,同學們也認為他是一個古怪、倔強而又難以相處的人。

1880 年德布西認識了柴可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並於 1881 年及 1882 年兩度前往俄國擔任梅克夫人家的鋼琴老師,他時常與梅克夫人一起彈奏鋼琴二重奏,並教她的孩子們彈琴。梅克夫人在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上時常提到德布西, 一封信裡她曾對德布西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他徹頭徹底是個巴黎人,活潑、有生氣,很機智也很會模仿,他對古諾的模仿尤為逗趣。

1882 年德布西以一首女聲合唱曲 " 春 " 競爭羅馬大獎但落選。隔年又以一首清唱劇 " 劍客 " 再度爭逐,獲得了第二獎。1884 年三度參賽,終於以一首清唱劇 " 浪子 " 得到首獎。按照羅馬大獎的比賽規則,獲得首獎者可以到義大利留學三年,因此德布西便於1885 年前往羅馬。由於當時留學羅馬的法國學生都被集中住在同一個地方接受統一管理,這種集體的生活方式對德布西而言實在無法接受,因此才待了兩年多,在還未完成最後學業的狀況下就逕自離開羅馬返回巴黎。

回到巴黎後結識了詩人馬拉梅,並加入馬拉梅家著名的《星期二夜晚》聚會。在那兒遇見許多位具領導地位的象徵主義文學家及印象派畫家,他們給了德布西相當深遠的影響。因為德布西所結交的象徵主義詩人都是華格納的熱烈崇拜者,影響所及,德布西曾於 1888 年和 1889 年兩度前往拜魯特觀賞華格納樂劇。

當他第二次從拜魯特回來後突然醒悟,身為法國作曲家應該要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而不能老是屈服在德國的音樂之下,所以他一變而成為華格納的反對者。他的反對意識非常強烈,自己的作品也愈來愈趨向法國化,最後終於成為一位純然法國風格的作曲家。

1889 年巴黎舉辦世界萬國博覽會,在博覽會上德布西首次接觸到爪哇島的甘美朗音樂,他深深為這種東方異國音所著迷,使他在日後的作品中時常運用五聲音階。

1890 年德布西和嘉比 . 杜邦小姐陷入熱戀﹝在這之前,他曾與一位建築師的妻子有過一段持續多年的戀情﹞,此後數年為德布西一生中最主要的創作時期。

1893 年他的 " 弦樂四重奏 " 獲得演出機會,這是他第一首真正能引起人們注意的作品。1894 年管弦樂曲 "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 在國民音樂協會首演〈這首曲子是德布西根據馬拉梅的詩 " 牧神的午後 " 於一八九二年所寫〉,由於曲子呈現出充滿官能美的夢幻意境,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德布西印象風格的作曲手法至此完全顯示並且確立。

1899 年德布西完成了另一首不朽傑作 " 夜曲 ",這是一首由《雲、節日及人魚》三段音樂所組成的管弦樂曲,在最後一段的〈人魚〉中,德布西大膽採用無歌詞的女聲合唱,這在當時不僅是極富創意的手法,其所表現出的神秘、縹緲的氣氛,也讓此曲更具有印象主義性格。

同年,德布西娶羅莎麗 . 德克西爾小姐為妻,她是一位來自布根第的美麗裁縫師,雖然她對丈夫非常忠誠,對妻子的角色也很盡職,但仍無法改變德布西花心的個性,到了 1904 年德布西便背棄她另與一位銀行家的妻子艾瑪 . 巴爾達克發生戀情,艾瑪是一個歌唱家,她時常演唱德布西所寫的歌曲。儘管德布西外遇的行為受到許多親友反對,羅莎麗也因此事件一而自殺未果,不過依舊無法挽回破裂的婚姻,兩人於是在八月間離婚,德布西即於隔年,娶了艾瑪為妻。

1902 年 4 月 30 日德布西唯一的一部歌劇 " 佩利亞與梅麗桑 " 在巴黎喜歌劇院公演〈德布西從 1903 年起即開始寫作這齣歌劇,前後花了八年的時間〉。然而就在正式上演之前,該劇原作者梅特林克公開表示反對德布西的這部歌劇,並說 : " 佩利亞與梅麗桑 " 是一部令我感到陌生而且厭惡的作品,我希望它立刻並且完全的失敗 "。為何梅特林克當初同意德布西以他的著作譜寫歌劇,後來又突然強烈反對呢?其原因除了德布西在未徵得他的同意下對劇情做了少許更動外,最主要是德布西先前允諾首演時由梅特林克夫人飾唱梅麗桑一角,可是後來卻改由美國籍女歌手葛登擔綱,此舉激怒了梅特林克,因此他才意圖報復。

佩利亞與梅麗桑首演的成績毀譽參半,有樂評家認為它是一部頹廢而又矯揉造作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偉大的歌劇,它已完全脫離義大利歌劇的影響,同時也是對於當時的華格納旋風的一記強力反擊。佩利亞與梅麗桑發表後,德布西成了當時新音樂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在歐洲許多城市以指揮的身分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常為各雜誌撰寫評論。基本上德布西是一個刻薄、機敏又喜歡批評的評論家,雖然偶爾會失之公允,但總能言之有物。

1903 年完成鋼琴作品 " 版畫 ",1905 五年完成 " 映象 " 第一卷,同年十月交響詩 " 海 " 在巴黎首演。同月艾瑪為他生下他唯一的女兒。1907 年至 1915 年間德布西先後譜出了不少鋼琴作品,例如 1907 年 " 映象 " 第二卷,1908 年 " 兒童世界 " ,1910 年 " 前奏曲 " 第一卷,1913 年 " 前奏曲 " 第二卷以及 1915 年 " 十二首練習曲 " 等。

德布西在這些樂曲中充份運用鋼琴的特性,如踏板的使用,高、低音域間的對比以及泛音的混合效果等。他的一些新嘗試,讓世人對鋼琴音響有了全新體認,所以德布西在鋼琴音樂的貢獻是可以和蕭邦媲美的。

1916 年完成 "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 和 " 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1917 年完成 "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

1918 年 3 月 25 日因直腸癌病逝,享年 56 歲。

史卡拉第



史卡拉第於1685年10月26日誕生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他的家裡有10個兄弟姐妹,他則排行第六,他有個弟弟皮耶托.飛利浦.史卡拉第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亞力山卓.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是著名的古歌劇作曲家之一,其和聲和曲式對於西洋音樂早有很大的貢獻,史卡拉第從小便跟父親學習彈奏古鋼琴與作曲,16歲便在那不勒斯皇家教堂以演奏家身分開音樂會,之後便仿效他父親的風格做歌劇和宗教音樂,但是並沒有很成功。

 

24歲和韓德爾認識並同住羅馬,成為終身的朋友互相切磋作曲;韓德爾 偏重歌劇,史卡拉第則專注在古鋼琴的樂曲,並擔任聖彼得教堂音樂指揮,但當時義大利民眾偏愛歌劇和小提琴樂曲,所以他一直不很得意,40歲時葡萄牙皇室聘請他去擔任公主Maria Magdalena Barbara的音樂老師,他欣然的答應。在1725年他回到那不勒斯,並在1728年期間訪問羅馬和瑪利亞.卡德莉娜(Maria Caterina Gentili)結婚,他們共生了五個孩子。1729年葡萄牙公主因為下嫁西班牙王子,他即跟隨定居馬德里,教授皇室音樂、表演和作曲。在1739年瑪利亞.卡德莉娜去世 ,之後他於1742年和西班牙人Anastasia Maxarti Ximenes再婚,並且又生了四個孩子。在馬德里期間,史卡拉第作了超過500首奏鳴曲,也就是因為這些作品讓史卡拉第一直為人們所懷念。



史卡拉第於1757年7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享年71歲,他在Calle Leganitos的住所是當地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他的子孫直到現在都還居住在馬德里。